CCT Forums
About CCT
CCT Members
Appliance
Link
   

返回   BMWCCT台灣車主聯誼會 > 註冊車友區 > 『一般討論』
註冊帳號 討論區幫助 日曆事件 今日新文章 搜尋 CCT購物網


回覆
 
主題工具 顯示模式
舊 2009-07-07, 06:45 PM   #1
M3-CSL
正式會員
 
M3-CSL 的頭像
 
註冊日期: 2007-01-29
住址: ALPINA
文章: 387
精華: 0
車型: E39-540i
贊助: 2007、2008、2009、2010
[分享]~機油相關知識之詳盡介紹~

番號代表適用溫度範圍15--40話加速較好
但5--50及10--50也比它還高級.但還有分礦物.半合.全合
基本上油是沒差不會壞
主要是找出適合自己騎乘習慣及用途的機油若是全合進口都約800-1000
左右
最後是機油量該加多少要注意 多與少會影響日後效果及其他零件壽命
機油常識
當在常溫時(一般平常溫度)是無法分辨機油的好與壞,一般機油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變化(越來越稀),最後變成水一樣沒有油膜因此機件(金屬與金屬互相摩擦)很容易磨損,好的機油因有加入添加劑所以即使在高溫的環境中仍然有一層油膜保護,因此機件(金屬與金屬互相摩擦)不容易磨損,由於機油也會隨著使用時間而劣化,所以機油必須定期更換。
所謂的添加劑與特殊配方是哪些東西?
種類 效 用 主要化學成分 有效添加量
1.流動點降低劑 具有將石蠟結晶表面包含起來之界面作用,防止石蠟連續凝集,使低溫流動性良好,大部分寒帶地區潤滑油多有添加。 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和其他石蠟類縮合物 0.1~1﹪
2.黏度指數增進劑 高分子聚合物低溫時呈盤捲鏈狀構造,高溫時分子可延伸,阻礙油脂流動,對低黏度油使用較有效。 聚異丁烯系和具丙烯酸甲酯系 2~10﹪
3.消泡劑 添加於各種潤滑油中,可使泡沫之表面張力不平衡而破壞。 矽酮系和脂肪酸酯類 2~5ppm
4.抗氧化劑 防止潤滑油因氧化產生酸性物質與油泥而劣化,另氧化生成之過氧化物不起連鎖反應,另可妨害金屬之觸媒作用,間接達到抑制氧化之目的。 酚、胺系和有機硫、磷化物 0.4~2﹪
5.腐蝕防止劑 防止軸承等金屬之腐蝕,並在金屬表面行成保護膜,防止金屬之觸媒作用,界而防止潤滑油之劣化。 二硫代磷酸鋅和二硫氨基甲酸金屬鹽 0.4~2﹪
6.清淨分散劑 吸著使用中發生之油泥、積碳,並將之分散於機油中(分散作用);在固體表面形成吸著膜,防止碳粒、樹脂沉積於引擎內部(清淨作用);中和因油劣化產生之酸性物質及燃料中之硫份所形成之硫酸(中和作用)。 油溶性有機鎂、鋇、鈣金屬磺酸鹽,酚酸鹽磷酸鹽 2~10﹪
7.油性向上劑 (油性劑) 其分子可吸著於金屬表面,或與金屬上之金屬氧化物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皂類之吸著膜,防止金屬間之直接接觸,達到減磨目的,但在高溫狀態及嚴酷條件下不能使用。 高級直鏈脂肪酸、直鏈脂肪酸脂類,金屬皂類(鉛皂)和直鏈醇 0.1~1﹪
8.極壓添加劑 (EP劑) 使用於油性向上劑無效或嚴酷條件下,能與金屬表面反應形成耐膠執,耐壓性金屬化合物,防止膠執點與磨耗;EP劑與金屬表面反應生成低熔點化合物,為剪應力小隻無機膜層。 有機氯、硫、磷化合物 5~10﹪
9.防鏽劑 使用於多種潤滑油中,能於金屬表面形成被膜,防範水分、鹽分之侵襲,達到防止生鏽的目的。 脂肪、環烷酸皂類和磺酸鹽,磷酸酯,有機胺類,硫代磷酸鹽 0.1~1﹪
10.黏著劑 滑動面專用油等要求黏著性之場合使用。 不飽和脂肪酸之鋁皂和特殊高分子聚合物 視需要
11.乳化劑 供乳化油使用。 環烷酸鹽和脂肪酸皂類 視需要
12.著色劑 賦予特定呈色或螢光,與潤滑油性能無關。 油溶性染色劑 視需要
雖然添加劑有這麼多種,但並不是每一瓶合成機油都有這些添加劑,一般會依機油的等級、用途和價錢來決定填加多少種類和量。
 
機油黏度
機油黏度是由黏稠度測出。
黏度特性: 隨溫度昇高而黏度降低
 
1.機油黏度高則金屬表面形成較厚的油膜,
優點:可承受較大負載。
缺點:但黏度太高會增加機油內部磨擦力,
造成阻力和動力損失。
 
2.機油黏度低則金屬表面形成較薄的油膜,
優點:降低阻力和動力損失。
缺點:油膜容易破裂而降低潤滑效果
 

黏度與運用分類(SAE標準)
 
黏度
.1.如左圖10W-30、20W-40多範圍機油 ,黏度隨溫度變小
,不需依季節來改變使用不同黏度機油。
 
2.號數中有W表示可在冬天使用(黏度範圍可至 17.8℃),
沒有W表示黏度範圍可至98.9 ℃。
   

 
一性能或運用分類(API服務分類)
API為美國石油協會服務分類
汽油引發之機油運用分類:
SD
SE
SF
SG
SH
SJ
SL

SA∼SD:約於1950、60年代制訂實施,目前已不使用且買不到。
SE:於1972年實施,耐高溫、耐磨、抗腐蝕、防鏽等優於SD,目前已不使用且買不到。
SF:1980實施,防油泥、防積污、酸安定性、耐磨性等優於SE。
SG:1989年實施,耐磨性、耐高溫、抗氧化性、清淨性、防油泥、分散性等優於SF。
SH:1992年制訂,1994年實施,SH規範內容與SG相同,但SG對於送測時不合格項目可以日後補測直到全部合格為止,而SH於送測時必須一次全部合格。
SJ:1996年制訂,1997年實施,為目前最高等級機油,適用於目前所有汽油引擎。
(2)柴油引擎用機油 CA→CB→CC→CD→CE→CF→CG
CA:目前已不使用且買不到。
CB:目前已不使用且買不到。
CC:適合中度柴油引擎作業。
CD:1955年實施,適合高速、高馬力柴油引擎,有效控制嚴重作業之磨損、防積垢、活塞清淨度、防軸承磨損等。
CE:1987年採用,適用於1983年以後之柴油車,如渦輪增壓柴油引擎,防重拖、防積碳、省油性佳等,測試項目有機油消耗、活塞清淨度、軸承磨耗、閥傳動系磨耗、機油稠化、活塞環磨耗等項目。
CF:增加氣缸內壁磨耗測試,品質優於CE。
CG:目前最高等級柴油引擎用機油,適用目前所有柴油引擎。
 
二.黏度
美國工程師學會SAE(Society of American Engineers)制訂引擎用機油規格如表一所示,分為低溫氣候使用之機油如0W∼25W (W表示winter冬天低溫氣候),還有夏天高溫氣候使用之機油#20∼#60,在此#60因個人取得資料不足未列出。
 
表一:符合SAE規格之DIN51511規範
SAE規格
低溫黏度mPa· s
啟動最低溫
100° C時黏度Cst
0W
-30° C時3250
–35° C
Min3.8
5W
-25° C時3500
–30° C
Min3.8
10W
-20° C時3500
–25° C
Min4.1
15W
-15° C時3500
–20° C
Min5.6
20W
-10° C時4500
–15° C
Min5.6
25W
-5° C時6000
–10° C
Min9.3
20

Min5.6 Max9.3
30

Min9.3 Max12.5
40

Min12.5 Max16.3
50

Min16.3 Max21.9

 
引擎機油對於黏度的需求有:
低溫啟動性好:即低溫時黏度要低,使得機油能迅速流動到達各機件以發揮保護功能。根據美國寒冷地區的引擎實驗,引擎磨損有70%是啟動時造成的,尤其是冷車啟動造成的磨損極大,只有30%磨損才是運轉中造成的。台灣的氣候沒有美國寒冷,啟動造成的磨損比例沒有美國嚴重。從上面數據知道,低溫流動性好的機油可大大減少引擎磨損,美國MOBIL公司曾就20W50機油和5W30機油做啟動磨損實驗,發現20W50機油造成的磨損量約為5W30機油的2倍多。
寒冰時機油不可結凍:結凍的機油會打壞啟動馬達,嚴重時造成引擎大故障,這和冷卻水箱不可結凍原理一樣。在台灣的冬天,車子可到達最冷的地方是合歡山的清晨,假設溫度是- 5° C,單級#40機油凝固點約是- 9° C,那麼可使用單級#40號機油上合歡山嗎?不妥,因為此時機油雖沒有結凍,但黏度非常高,像麥芽糖一樣,車子很難發動,就算勉強發動起來,冷啟動磨損可能造成引擎內傷了。適合冬天合歡山清晨的機油是15W、10W、5W、0W等機油,其中15W是可接受的黏度,10W已是令人滿意了,5W和0W以上效果當然更好,但價錢昂貴。
高溫時機油黏度夠:黏度夠才有強韌的油膜,在機件與機件間的油膜強韌不破裂才可發揮保護機件功能,否則油膜破裂造成機件快速磨損。通常夏天溫度30° C,適用#30機油,40° C適用#40機油,50° C適用#50機油,但也要配合車輛負荷、操駕激烈程度、引擎新舊程度做調整,待會後面有更詳細介紹。像沙烏地阿拉伯全年高熱氣溫約50° C,所以使用#50機油。在台灣的夏天,從台北至墾丁最熱約40° C,所以基本上最適用於台灣的是#40機油,但這只是基本選用原則,實際上每個人要根據自己用車情況調整,有人適用#30機油,有人適用#50機油,甚至賽車選手適用#60機油。
高溫時黏度不要太高:黏度太高會阻礙活塞在氣缸壁上的滑動,成為引擎內阻力,使引擎耗油、引擎溫度上昇、轉速拉不上來、馬力無法發揮等問題。較稀的機油阻力低,比較省油,但又怕機油太稀沒有足夠強韌油膜保護機件,所以機油黏度的選用必須在省油與抗磨之間取得適當平衡。
黏度指數要高:普通機油在低溫時通常黏度很高,高溫時通常黏度很低,這種高低溫的黏度差異稱為黏度指數,一款好機油在高低溫的黏度差異越小越好,也就是黏度指數要高。通常黏度指數的比較是以40° C的黏度和100° C的黏度來計算。有些添加劑可改善黏度指數,所以通常機油添加黏度指數改善劑,可改善高低溫的黏度差異,使成為複級機油如10W40,低溫時符合10W流動性,高溫時符合#40黏度。
根據個人用車狀況調整:
(1)新車的活塞與氣缸間隙小,且機件活動面尚未磨配(run in),適合較稀的機油,因為稀機油容易進入緊密間隙中,且可以幫助磨配。待磨配完成後再改用正常黏度機油。
(2)車輛在80000km內,活塞與氣缸磨損不多,間隙正常,可選用正常黏度。
(3)舊車在80000km以上,活塞與氣缸間隙已稍磨損,間隙稍大,可選用較黏機油,以幫助間隙的密封性。
(4)都市用車、常塞車、慢速龜爬者,因慢速塞車易引起引擎高溫,宜選用較黏機油。
(5)高速公路或長途用車多者,因引擎溫度正常,選用正常黏度即可。
(6)輕負荷引擎譬如轎車,宜選用正常黏度機油。
(7)重負荷引擎譬如貨車,或是常常滿載的轎車、常爬山長陡坡的車,宜選用較黏機油。
(8)激烈操駕者,如常急加速、引擎轉速高、賽車者,宜選用黏機油,對於引擎常逼近紅線區者宜選用#60機油。
正確溫車方法:冷車發動稍微踏油門,使引擎轉速約在1500rpm約略30秒後,即可入檔慢慢上路,此時勿急加速,待上路約5分鐘後引擎暖熱即可隨意操駕。熱車發動則不必踩油門,發動後約5秒鐘以後即可上路。
觀念改正一:冷車發動後,以普通怠速700rpm溫車有二個缺點,其一是我們希望機油能儘速打上去,而怠速打機油速度慢了些,此時溫車以1500rpm左右為佳,但也盡量不要超過2500rpm,此時太高運速即高速磨損,常見某些修車工一發動引擎立即猛踩油門,此非常傷車,他對車基本知識不足又不愛惜客戶的車,這家修車廠以後不要去了。其二是此時冷活塞與冷氣缸間隙大,所以混和油汽易被高壓吹漏至曲軸箱,使汽油與機油混和在一起而劣化機油,不但縮短機油壽命也減損引擎壽命。
觀念改正二:冷車發動後怠速暖車5分鐘,不但耗油,且因暖車緩慢使大量混和油汽進入機油箱劣化機油,反而傷車。正確方法應是發動約30秒後,即可緩慢上路,待上路約5分鐘以後引擎達工作溫度即可正常操駕。
10選用複級機油最為恰當如10W40,不但冬天夏天都可用,南下墾丁北上合歡山都適合。通常5W40比10W40貴,10W40比15W40貴,如果你正常用車、不飆車,則適合台灣氣候者為10W40,如果想更省錢用15W40也可以。
11.以現代引擎科技,如果正常操駕且正常換油,引擎壽命約40萬公里才需搪缸,使用5W40機油的引擎壽命可能比使用10W40來得長壽些,使用10W40可能又比15W40長壽一些。但5W40比10W40昂貴,10W40又比15W40昂貴,使用者必須在機油價錢與保護性之間取得平衡,不一定貴機油就是好選擇。
 
三.油基
機油是以基礎油和添加劑混和而成,基礎油(即油基)分為礦物油(mineral oil)和合成油(synthetic oil)和植物油三種。
1.礦物油:礦物油是從原油提煉而得,也就是原油提出了油氣、汽油、柴油、煤油、重油之後,接著提煉出礦物油,最後留底的是瀝青。礦物油顏色透明微帶淺琥珀色,就像沙拉油的顏色一般。有一種礦物機油是從廢機油回收過濾之後蒸餾氫化重製,價錢非常便宜,其顏色是深棕琥珀色。通常礦物機油很便宜,一罐約百元以下,因為礦物油較容易氧化,使用壽命約2500–4000公里/三個月,以先到者為準就要換油,跑長途者換油里程可於約4000公里換油,常跑市區者約2500公里換油。
2.合成油是將礦物油裂解後,再加以合成,可以得到性質較一致的化學成分,顏色與礦物油相似為澄清微帶淺琥珀色,因提煉成本高所以價昂,約一罐300元左右,但抗氧化性良好,是相當好的長效型機油,使用壽命約5000–10000公里/六個月,以先到者為準,常跑長途者約8000–10000公里換油,常跑市區者5000公里換油。
3.植物油:另有一種專供F1賽車短時間超高速賽車用機油,油基為毘麻油,毘麻油是目前潤滑性能最好的油基,比合成油還好,但是非常容易氧化,只能供短時間賽車使用,不能作為一般轎車長時間使用。毘麻油在礦物油發明之前廣為車輛機油使用,日據時代在台灣鄉下廣植毘麻以提煉機油用,戰爭時期更是戰略物資,現在鄉下河邊常可見到野生毘麻,非常普遍。毘麻子有毒,吃了會下痢,常作為中藥洩劑用。
機油黏度的選擇到底應以什麼為準據?

  因為是真正的愛車人,所以才會在車主手冊都說得相當清楚、在哪種氣候環境下用車該選擇什麼樣的黏度範圍都很了然的前提下,還問用這種「該如何決定機油黏度」的問題!對這樣的用車人,他選擇機油的依據是不是真正自己感覺爽不爽才最要緊!其實,機油製造商老早就了解用車人的心理,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才會在同一種API等級的機油產品線裡、摻配出各種黏度範圍不同的產品,它們可不見得是要用來適應不同的氣候環境的,不然的話,在台灣這樣氣候相當均一、南北變化相當有限的單一市場裡,哪種黏度範圍最為合適,經過這麼多年下來,大家早就就都清楚了,何必還要販賣各種不同黏度的機油呢?

  所以囉,同一規格等級、卻有多種黏度範圍的機油上市,顯示黏度對機油廠商來說,根本就是個Marketing Tool,是一個有利於市場行銷的工具!機油老早和其他許多車用商品一樣,已經從生產導向、技術導向轉化為市場導向、消費導向了。不管您是相信廣告說辭也罷、喜歡聽從專家也罷、還是根本就是人云亦云也行,只要是講究的用車人,機油用上之後,如果感覺不爽,您下一次還是會把它換掉的,對吧?

什麼是引擎機油?
凡是應用於兩個相對運動的物體之間,可減少二物件因接觸而產生之摩擦與磨損之功能者,即為潤滑油。 引擎機油是潤滑油的一種,使用於引擎機件中。絕大多數潤滑油是由基礎油
(base oil)與多種添加劑調製而成。潤滑油之基礎油大致可分為二種: 一是以原油經提煉精製所成之天然礦物油; 另一種則是化工原料經化學合成的方法製成之合成基礎油。

機油的種類
礦物油:
礦物基礎油 (自原油經複雜分餾裂 解所得)+多種添加劑所製成。其主要成份為碳氫化合物,礦物油品的化學分子結構較為脆弱,其低溫流動性,高溫抗氧化性,揮發性,及黏度指數…..等之特性較合成油為差,但足以勝任在一般之駕駛情況。
合成油:
為礦物油和合成油做一定比例的添加所調製出的基礎油 + 多種添加劑所製成。此種機油有優於礦物油之穩定的化學分子,將兩種不同基礎油的特性截長補短,讓機油更具實際效益。
全合成油:
合成基礎油 (以酯類或合成碳氫化合物經化學反應後所生產之合成複合油)+多種添加劑所製成。具有抗氧化、低溫流動性佳、高黏度指數、低揮發性、及高溫穩定等特性。即使是駕車習慣激烈或引擎負荷高的情況下, 依然能夠發揮最佳效用。
除了上述三種機油種類之外,還有一種植物基礎油,稱之為毘麻油,是目前潤滑性能最好的油基,但非常容易氧化變質,只能供短時間賽車使用。(專供F1賽車短時間超高速賽車用機油)

添加劑之種類與比例
為了符合現今高性能引擎之需求,必須在潤滑油中添加各種不同性質之添加劑來提昇潤滑油之各種性能,添加劑的品質可說是好機油不可缺少的要素。機油內通常含有10%~25%的添加劑,依各個不同廠商的配方而有不同比例之調配。以下為添加劑簡略之介紹
黏度指數提昇劑:用來提高黏度指數,減低機油受溫度變化之影響,維持較久之複級黏度。
抗氧化劑:防止機油因氧化作用而產生的酸性物質與油泥附著在汽門頸及引擎內部各機件,避免機油因氧化而劣化變稠。
防腐蝕、防銹劑:隔絕引擎內空氣和各機件產生氧化作用,以防止引擎機件受到腐蝕或生銹。
抗磨耗劑:減低摩擦強度,降低金屬表面產生摩擦損耗之現象。
清淨劑與分散劑:清淨劑是用來避免機件表面產生積碳;而分散劑可使污染物懸浮於機油中,以便濾紙攔阻污染物,或於換油時一併排掉。
酸中和劑:中和因燃燒作用生成之酸性成份,發揮抗腐蝕與抗磨損之效果。
其他:有消泡劑、摩擦改良劑、流動點抑制劑…等。
機油對引擎的功能為何?
好品質的引擎機油應具備以下幾點功能
潤滑:引擎機油最主要的功能在於潤滑所有引擎內的運轉機件,減少摩擦阻力、降低引擎磨損。
冷卻:運轉中的引擎高溫部位產生的熱量,可藉由機油的流通降低溫度以達到冷卻之目的。
清潔油泥積碳:潤滑油中之清潔劑能將引擎在高溫下所產生的沉積物分散於機油中、而不致於集聚結塊或阻塞油道。機油在流經機油濾清器時,會將沉澱物滯留在濾清器內,並將過濾後的機油繼續泵送回引擎。
機件保護:潤滑油能在金屬表面形成保護膜,隔離機件金屬表面以避免和空氣、水分及酸性物質的接觸,防止金屬生鏽及腐蝕。良好的機油內含品質穩定的添加劑,以中和引擎內因燃燒作用而產生之氮硫等酸性物質,達到保護引擎的作用。
密封作用:在引擎工作的各行程中,機油可提供活塞和汽缸壁之間的氣密閉鎖效果, 防止壓縮空氣及燃燒氣體穿越,提昇引擎效率。
其他:引擎機油還有幫助傳送動力、自動換檔平順、防震、、、等功用。

為什麼要定期更換機油?
引擎在運轉的過程中會產生一些雜質,使機油在使用一段時間後因受非溶性污染物而劣化,劣化至一定程度的機油,將會失去預期的功效,所以必須定期更換機油來發揮機油的最高效能。 引擎內雜質的產生有許多原因:
引擎運轉時產生之磨耗金屬屑,或是未過濾乾淨的灰塵或泥砂。
因燃燒作用後所產生的物質,例如水、酸性物質、未燃燒完全之油氣或燃油直接滲入機油中而使其被稀釋。
氧化後所產生之化學物質,如膠漆、油泥等。[br][br]-=-=-=-=- 以下內容由 M3-CSL2009年07月07日 06:48pm 時新增 -=-=-=-=-
當然對於市面上怪怪的型號就必須多注意了
如2.5W-50 還有出現0W-60 ,2.5W-60 這些基本上在美國工程師學會SAE(Society of American Engineers)中並無此型號!!



M3-CSL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按 "讚" 到facebook

舊 2009-07-07, 07:06 PM   #2
c7568ice
正式會員
 
註冊日期: 2008-12-10
住址: 大軍不駐右山
文章: 364
精華: 0
[分享]~機油相關知識之詳盡介紹~


猶如上了一堂課 ! 謝謝小陳ㄉ用心 !
c7568ice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舊 2009-07-07, 09:01 PM   #3
丹丹
游客
 
文章: n/a
[分享]~機油相關知識之詳盡介紹~

落落長,講一大堆,眼花了啦!反正我要用油就找你,我不用了解那麼多 :em01: 自排油,換好囉.贊啦! :em03: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舊 2009-07-07, 09:24 PM   #4
M3-CSL
正式會員
 
M3-CSL 的頭像
 
註冊日期: 2007-01-29
住址: ALPINA
文章: 387
精華: 0
車型: E39-540i
贊助: 2007、2008、2009、2010
[分享]~機油相關知識之詳盡介紹~

[這篇文章最後由M3-CSL在 2009/07/07 09:57pm 第 1 次編輯]

引用:
下面引用由丹丹2009/07/07 09:01pm 發表的內容:
落落長,講一大堆,眼花了啦!反正我要用油就找你,我不用了解那麼多 自排油,換好囉.贊啦!
哈..讓車友們多了解一些知識..ㄝ是一件不錯ㄉ事呀..恭喜你擺脫之前變速箱ㄉ異音囉..想必現在心情應該不錯唷..這就是油品的好壞與適用性..所以囉..一分錢一分貨..值得啦...CCC~
上傳的縮圖
IMGP0654_1244212_1246975014.jpg  
M3-CSL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舊 2009-07-07, 10:51 PM   #5
天馬行空
雲嘉團隊
 
註冊日期: 2007-01-10
住址: 斗六
文章: 129
精華: 0
車型: E34 520 mt
贊助: 2009
[分享]~機油相關知識之詳盡介紹~

引用:
[b]下面引用由M3-CSL2009/07/07 06:45pm
.SJ:1996年制訂,1997年實施,為目前最高等級機油,適用於目前所有汽油引擎。
補充一下 市面上已經有 SL級跟 SM級的機油, 幾年出來的我忘嚕,因為我的前一輛愛車就是加SM級的 (機油生產國是美國 廠牌是 快克........ :em02: :em02: [br][br]-=-=-=-=- 以下內容由 天馬行空2009年07月07日 11:01pm 時新增 -=-=-=-=-
補充2 : 那台車已經變成廢鐵了.........
來為他哀悼一下 (阿.............們)
天馬行空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舊 2009-07-08, 10:26 AM   #6
320阿智
NPT團隊
 
320阿智 的頭像
 
註冊日期: 2007-10-26
住址: 港都
文章: 91
精華: 0
車型: E46 320
[分享]~機油相關知識之詳盡介紹~

引用:
下面引用由天馬行空2009/07/07 10:51pm 發表的內容:
補充一下 市面上已經有 SL級跟 SM級的機油, 幾年出來的我忘嚕,因為我的前一輛愛車就是?=-=-=-=- 以下內容由 天馬行空 在 2009年07月07日 11:01pm 時新增 -=-=-=-=-
補充2 : 那台車已經變成廢鐵了........ ...
感謝陳董分享~猶如上了一課,受益良多阿~
上傳的縮圖
DSC00407_1247019520.jpg   DSC00403_1247019638.jpg   DSC00408_1247019902.jpg   DSC00406_1247019934.jpg  
320阿智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回覆

書籤


發文規則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不可以發表回覆
不可以上傳附件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啟用 BB 代碼
討論區啟用 表情符號
討論區啟用 [IMG] 代碼
討論區禁用 HTML 代碼

討論區跳轉


所有時間均為台北時間。現在的時間是 02:46 AM


台灣賓士零件網 基福汽車 正煇汽車

Powered by vBulletin® 版本 2025
版權所有 ©2000 - 2025,BMWCCT.